EN

“癌魔”斗士

2022-12-26 08:24:02

    12月25日,《 大众日报》刊载国家一级作家、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许晨执笔采写的《“癌魔”斗士》一文。文章深情讲述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我院院长于金明不忘为患者谋健康、为医院谋发展的初心本色,推动“质子梦”变为现实的动人故事。现予转发,共飨读者。

    

    “癌魔”斗士

     许 晨

    

      

      丁零零、丁零零……

      随着一阵阵急促的电话铃响,传来一声声带着哭腔却满含希望的求助声——

      “大夫啊!我爸爸癌症晚期了,手术不行,化疗反应大,看来只有质子放疗这一条路了,求求你救救他吧!呜呜……”

      “别哭别哭,请慢慢说。”

      “好啊!听说你们质子治疗系统启用了,这可是癌症病人的福音!我是一个肺癌患者,希望能让我参加!”

      “是的,我院质子中心通过了国家审批,可以开展临床试验,欢迎你自愿报名……”

      进入虎年夏季,泉城济南的气温如同温度表掉进了热水杯,噌噌地往上涨,有时竟达到了40℃。不过连续几天,位于城市西郊的山东省肿瘤医院的咨询电话,似乎一下子超过了天气的热度。这是因为国内各大媒体、网站、客户端爆出一条消息:《山东省肿瘤医院质子治疗系统临床试验正式启动》。

      2022年7月13日,在一场引人注目的新闻发布会上,我国肿瘤放疗专业唯一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劳动模范、山东省肿瘤医院院长于金明现场宣布:我院质子治疗系统正式获得了国家生态环境部辐射安全许可证审批,完全具备了开展临床试验的资质和条件,将招募47例18至80周岁、诊断为头颈、胸、腹、脊柱、盆腔、四肢实体肿瘤的患者,进行免费临床试验。

      一石激起千层浪。许多患有各种癌症且经过一些治疗效果不佳的病人及其家属,以及正在攻关的同行们,振奋不已,深受鼓舞,纷纷奔走相告,频频电话询问。有的发出最后的求救呼吁,有的申请参加临床试验,有的提出学习交流……

      质子治疗,是当今世界上最先进最可靠的肿瘤放射治疗新技术。

      曾几何时,癌症猛于虎,一旦某人确诊患上恶性肿瘤,几乎等于被判了死刑。多者两三年,少者几个月,生命化为灰烬。胆小怕事者,甚至看到诊断书便会当场晕厥。多年来,虽说经过国际医学界研究攻关,治疗方法多且有效,癌症已不等于死亡了,但其仍然是夺走生命的“头号杀手”!

      传统的治癌手段:手术、放疗、化疗、中医药,各有千秋,却总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尤其是毒副作用较大。而质子治疗,则可以相对克服上述弊端。

      “于院士,请你简要讲一下质子放疗的优势吧!”

      “好!”于金明院士侃侃而谈:“这是目前国际上最高端的放射治疗技术之一。形象地比喻说,传统的放疗就像‘炸弹’一样,不管正常组织还是肿瘤一并杀死。质子放疗如同‘导弹’,可以选择性、精准地杀伤肿瘤,疗效高,损伤小。”

      是的,放射治疗癌瘤,作为一种物理治疗手段,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目前最常见的是X射线。然而,它在杀灭肿瘤细胞的同时,对周围组织也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而质子是一种基本粒子,极其微小,通过杀癌设备,以亚毫米的精度瞄准患者的肿瘤照射。这使得现代放疗迈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由于科技含量大、建设成本高,治疗费用近乎“天文数字”,一般患者只能望“质”兴叹。如何发展中国防治癌症事业,使许多患癌同胞享受物美价廉的尖端治疗,挽救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成为于金明院士和他领导的科研团队的攻关目标。

      而这一目标的源头是他穿上“白大褂”的那一天……

    

    二

      

      1983年7月,25岁的于金明从潍坊医学院临床医学系毕业了,分配到一家由济南工人疗养院改建的医院:山东省肿瘤防治研究院。

      说是位于省城的医学科学院单位,实际上远在乘车也要跑上两个多小时、周边全是一片片庄稼地的西郊,人们戏称“西伯利亚”。与留在城里大医院的同学相比,犹如被“发配”,一起分来的有位女医生当场就哭了。

      于金明虽然也有些失落,但出身于农村、从小养成的不怕苦不服输的性格,使他毫不在意环境艰苦和寂寞。学医的人大都喜欢到内、外科当大夫,而于金明不挑不争,听从分配,一头扎进有辐射风险且不太重要的放疗科。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哪怕埋在最深的沙层里。

      那个年代,放射治疗癌症还在初级阶段,由医生在人体上用墨水画个肿瘤的大体方位,放到机器下照射。于是,医院里会经常看到脸上身上涂着红色、蓝色圆圈、方框的病人,疗程不结束,是不敢洗去的。

      这种放疗粗放又笼统,难免伤到患者的正常组织,可是为了治病,又不得已而为之。在学校里就爱动脑子、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的于金明,一走上放疗岗位,就对上述现象悄悄琢磨起来……

      一天,他跟随一位老主任去查房,突然听到一阵撕心裂肺的哭嚎声:“妈呀,你等等啊,俺爸还没赶过来呢!呜呜……”

      虽说医院里的生老病死司空见惯了,可于金明知道这位中年母亲本是乳腺肿瘤病人,这些天一直在放疗,怎么说走就走了呢?看到他疑惑的目光,老主任叹口气说:“放射性肺炎,不行了!”

      顿时,已经掌握放疗知识的他明白了:这是射线照射乳腺癌,严重损伤了其后位置的肺脏,如同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说白了,等于是“照”死了。

      这使他的心灵深受震撼:本是救死扶伤的放疗,怎么成了“放箭”呢?必须从根本上改变这种“伤及无辜”的现象。由此,“精确放疗”几个字就如影随形一般,时刻盘旋在于金明的脑海里……

      于是,他不像有些人似的,空闲时间打扑克下象棋,而是全身心地扑在业务学习上。上班精心工作,下班手不释卷。三年后,他的一篇放疗论文发表在国际著名的《Cancer》(癌症)杂志上。

      深化改革开放,“出国潮”涌动神州大地,于金明心里也跳起了闪亮的浪花。放疗是“舶来品”,应该去国外学习先进医术。

      1988年7月,山东省医科院系统有两个公派留学名额,刻苦学习的于金明榜上有名,一举通过了EPT(全国英语水平)考试,前往美国弗吉尼亚医学院和哈佛大学医学院学习。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发愤时,他度过了一段累并快乐着的岁月,不仅学习到了一流的放疗技术,还被导师聘为参与科研的副教授,有了不菲的工资。

      两年后,时任山东省肿瘤医院院长的刘奇,去美国开会时打电话说去看望于金明。只听电话那头欣喜地应道:“刘院长好!你就在酒店等着,我马上到。”不一会儿,他就看见这位本院的年轻医生,开着自己的汽车前来迎接了。

      随后,他们来到于金明宽敞的办公室,坐在舒适的皮转椅上,专职秘书送上热腾腾的咖啡退了出去。曾经见过世面的刘奇院长十分惊讶:这样丰厚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是同期中外留学生做梦也想不到的。

      原来由于他的刻苦努力,成绩斐然,出国不久就以第一作者身份在《美国放射肿瘤学》《哈佛大学学报》等学术杂志上发表多篇论文,得到了美国同行的高度评价,认定于金明是个搞科研、搞学术的好苗子,担心他会跳槽,破天荒地“高薪留人”。

      “金明,好样的!”刘奇心里既高兴又紧张:高兴的是自己医院的人才这么优秀,紧张的是待遇如此之高,他完全可能留在国外。许多亲友包括美国的导师、同事都深有同感。

      事实证明,刘院长的担心多余了,人们的“判断”不准了。年轻的于金明早就做出了抉择。由于某种原因,那时美国政府给予中国留学生永久居留的特殊政策,有人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那个“绿卡”。于金明不要,心中始终装着印有“天安门”国徽的红色护照。

      “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归去来兮!”他就像前辈华罗庚、钱学森等一样,毅然决然谢绝了导师的挽留,放弃了优渥的生活条件,带着一份圆满的成绩单和十几箱医学资料,携夫人于1992年底回到了祖国,回到了名不见经传的山东省肿瘤医院。

      当时他的工资与在国外的收入相比,可谓是“天壤之别”。即使这样,于金明仍把留学时省吃俭用攒下来的钱,全部交了党费,一共3000美元,在20世纪90年代初可是一笔巨款啊!

      看着人们不解的目光,他说:

      “我这样做既不是因为我不需要钱,也不是显得特别高尚。我的想法很单纯:国家还不富裕,送我们出国深造,得用多少粮食、煤炭等资源换成外汇啊!我只有两个字,那就是‘报答’!”

      朴实的语言里是一腔家国情怀。

      随着与世界一流学者的研究交流,于金明提出的“精确放疗”理念,愈加强化并得到了国际同行的认可。尤其他在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留学时,第一次看到神奇的质子加速器,怦然心动,进而潜心研究提出了有关建议,引起了美欧医学权威的高度关注。

      1996年夏天,哈佛医学院召开“全球质子学术会议”,来自各国的专家围绕尖端的“质子”治疗进行讨论。当时,我国某医院计划引进一套质子治疗系统,负责操作的穆向魁从学校毕业不久,看到会场上有位中国人,十分亲切,赶紧坐在他旁边。寒暄几句,小穆方知这是地道的山东老乡:肿瘤医院放疗科副主任于金明

      不一会儿,主持人宣布由来自中国的于金明教授发言。只见他大步走上讲台,做了关于“质子旋转放疗设想”的学术报告。当时质子设备只有固定射束,由病人变动体位进行照射。于金明创造性地提出让“质子”射束围绕病人转起来,进行立体地“三维照射”,会更加精准地杀灭有害细胞,保护健康组织。

      一语惊醒“梦中人”,掌声四起。在场的众多业内“大咖”,纷纷流露出惊讶而喜悦的眼神。当然,如果他们知道于金明研究放疗技术已有十几年,早就在“精准放疗”“适形放疗”上有了成功病例,数篇论文发表在世界级学术杂志上,也就不足为奇了。

      前来学习的穆向魁为同胞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兴奋不已,连连按动照相机快门为他拍照。当于金明讲完之后,迎着人们敬佩的掌声,小穆快步走上去,紧紧握住他的手。由此,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师生之缘、“质子之缘”。

      作为新兴的治癌手段,“质子放疗”不断得到改进和发展。立志与“癌魔”较量的于金明医生心里,也深深种下了一个惠及中国患者、造福人民健康的梦想:建设自己的质子治疗中心……

    

    三

      

      相对于令人不安的新冠病毒来说,癌症还是人类生命的最大威胁。随着发病率不断走高,披着死神阴影的“癌魔”不断侵入人们的生活。看看四周,多少家庭有癌症病人?多少城乡有人死于癌症?

      攻克癌症,是人类最重要、最艰巨的战斗。

      身为一名放疗医生,于金明始终关注的是如何消灭癌细胞,保护人体正常组织。正如前面所讲,通过一系列实践研究,他首先提出了“精确”二字,并且脚踏实地、一点一滴地努力着。

      不管是在刚刚回国就任放疗科副主任之时,还是成为山东省肿瘤医院副院长、院长之后,于金明从没离开过临床一线,带领着放疗科团队,一边在门诊收治病人,研讨最佳方案;一边根据不同病例潜心科研放疗术,联合厂家设计生产更加精确的放疗设备。

      有天晚上,下班时间已过,病员和职工食堂也都关了门,偌大的医院从门诊楼再到院子里,悄无声息。山东省卫生厅某位住院的领导出来散步,享受着一天来难得的安静。

      当他走到放疗病区时,突然被一片亮光、一阵嘈杂吸引了。怎么回事?难道遇到急诊病人需要抢救吗?职业的敏感促使他信步走了过去。啊?眼前的一幕令他又惊讶又感慨——

      只见一群医护人员正在忙碌:正是时任副院长的于金明带着放疗科李建彬李宝生尹勇等人,围绕着一摞摞病历热烈讨论着,旁边不远处放着两个盛着包子的食品筐和一桶菜花汤。

      “于院长,这么晚了还不下班啊?”

      “啊,老领导,我们在做定位呢!”

      原来,这正是他们强调的精确放疗程序。常规定位是采用模拟定位机或X线机,呈二维图像,不能提供肿瘤和器官的详细信息。而精确放疗则是CT定位,三维重建,可以精准确定肿瘤位置以及周边组织的关系。由于当时CT机较少,只能利用晚上闲置时加班工作。他们往往是从下班后一直干到晚上八九点,晚饭也不离开工作室,从食堂送来包子菜汤,谁饿了谁吃,一抹嘴接着干。

      后来他们回忆道:“两个包子一碗汤,成了标配晚餐,时间一长大家都吃反胃了……”

      凭着这股子精神和干劲,于金明团队将不起眼的放疗科带到了全国肿瘤放疗顶级水平,在国际上也有了一席位置,甚而引领放疗医学进入了“精确时代”:精确定位(利用CT定位,三维重建)、精确设计(根据病灶计算照射剂量)、精确治疗(通过网络传送治疗参数和摆位验证)。

      直接受惠的当然是癌症病人了!

      山东省寿光原县委书记王伯祥,曾带领乡亲们大搞“蔬菜大棚”,引发了全国的“绿色革命”,被誉为“新时期县委书记好榜样”。他积劳成疾,2009年不幸患上了食道癌,在北京做了手术,回到家乡不久又发病了,头晕目眩。当地医院一检查,发现他是肿瘤脑转移,立即与北京的主治医生联系。

      对方道:不能手术了,快去找你们省肿瘤医院的于教授!他们有最好的放疗团队,可能还有办法!

      救护车一路疾驰来到了济南西郊,人们将危在旦夕的王伯祥推进了病房。于金明迅疾组织多学科会诊,拿出最精确放疗方案。此时他已任院长多年,行政工作一大摊子,仍然亲自检查、制定放疗方案。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奇迹出现:王伯祥头不晕眼不花了,甚至能够下床走动了。于金明团队又及时调整方案,调节照射剂量,更加精准,病人愈加一天天好起来。

      冬去春来,病房外的丁香树开花了,王伯祥经过近两月的放疗和辅助治疗,脑肿瘤消失,可以康复出院了。面对同一辆来接他的救护车,他“噔噔”地走出病房,上了车。

      至今十多年过去了,年逾八旬的王老还可以到处做报告呢!2019年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之际,他被光荣地评为新时期的“最美奋斗者”。说起来,他感慨万千:“于院士给了我第二次生命啊!”

      或许会有人说,王伯祥是名人、又是于金明的潍坊老乡,当然会特殊对待了。不、不,此言大缪也!

      由于贡献突出,于金明带领团队荣获了三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改写了我国甚至美欧等国家的放疗指南。他本人也在2011年荣膺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可他给自己定位还是一名肿瘤医生,对待患者不分贵贱高低,一视同仁。

      就像他的名字一样,金明、金明,他把一颗金子般明亮的心,全部献给了病人。在他当院长的医院大楼上,鲜明印着这样几个大字:患者至上!

      “精确”二字,不仅彰显在治疗肿瘤上面,还强调医生要精心负责地诊断。一次例行的门诊,一对年逾六旬的夫妇互相搀扶着走进了于金明诊室。

      他们来自鲁南农村,妻子在当地医院查出肺癌晚期,已经无法医治了。一家人悲痛万分,又不甘心,便决定来省城再看一下。

      于金明带着几名博士、硕士学生,拿过病人拍的CT片子,仔细反复地查看。稍倾,他眉毛一挑说:“不像!我看不像是癌瘤,像结节病。你们看这个边缘……”

      “啊?”跟随他一起门诊的学生连忙上前望去,半晌也用力点点头:“嗯,是有点区别。”

      “你马上拿着片子到影像科看看,再安排病人做一个病理化验。”

      很快,影像科专家的意见与病理报告送来了:排除癌症晚期,确诊为肺结节病!当于金明把这个结果告诉病人时,这位农妇等于从死刑场上一下子拉回了人间,泪如雨下。

      一条生命和一个家庭保住了。如果按晚期癌症对待,将花费大量金钱掏空家底不说,还可能严重损伤健康组织,加速病人死亡,而肺结节则较易治愈。所以,诊断更需要精准啊!

      误诊,是临床医生的“大敌”,不管因为检验仪器缺失,还是医术不精抑或观察不周所致,都会带来严重的后果。如果为了经济利益,而无中生有地过度“治疗”,那就是医德有问题了。这在某些只强调创收的“医院”里,并不鲜见。对此,于金明院长早就旗帜鲜明严厉制止,大会小会明令警告。他的名言是:

      “为了挣钱小病大治,那你还不如土匪呢!土匪要钱不撕票,而没有医德的人,是谋财又害命!我们决不允许!”

     

    四

      

      患者至上!对于一位医生、一所医院来说,简简单单四个字,却字字千钧、熠熠生辉。

      自从进入21世纪以来,作为放疗行业唯一的院士院长,于金明更是把全部身心扑在了医院建设和病人身上。其中,他心心念念的便是埋藏心中几十年的梦想——质子项目。

      如果说放射治疗肿瘤,是现代医学一顶王冠的话,那么“质子”放疗,就是这顶王冠上闪亮的明珠。在漫长的行医历程中,于金明随时寻找能够摘取它的机会。

      2017年3月,已经连续当选全国人大代表的他,真诚建言:从贯彻“健康中国”战略出发,结合山东济南优势,建设集医疗、教学、科研等功能于一体的济南国际医学科学中心(包括“质子中心”),得到了国家和省市领导的高度重视。

      随后,他前行的脚步更快了。熟悉他的人都说,于院士走路特别快,犹如踩着风火轮似的,无论是去病房还是去诊室,年轻人都跟不上。经过进一步的调研、论证,有关部门认为于金明的建议切实可行,济南国际医学科学中心立即上马了。

      乘势而上,于金明于2018年3月9日正式提交了建设山东省肿瘤质子治疗中心申请报告,立即得到批准。作为这个国际医学科学中心的“一号工程”,由省市共建共享。总建筑面积8.8万平方米,包括医疗综合楼、质子服务楼等主要建筑,先期开放特需胸部、头颈肿瘤、腹部肿瘤等七个病区。

      于金明一班人无比振奋,积极配合,走南闯北考察选择,确定最优建设方案和物美价廉供货厂家。这年7月18日,在济南西郊举行了“质子中心”的开工典礼。短短132天,梦想照进了现实!

      相比之下,国内外同类型项目往往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时间。这完全是一个令世人惊叹的奇迹!国际肿瘤医学专家惊奇地称为:“山东速度、济南速度、Dr.YU(于院士)速度!”

      这里面蕴含着多少心血汗水、多少酸甜苦辣啊!

      开工那天晚上,他怎么也睡不着,翻身下床写下了一段感言,其中有句“只因为那一个个病人无助又期盼的眼神”,撼人心魄。

      那些天里,在做好正常医疗工作之外,于金明心里全是“质子、质子”,早日建成,早一天造福于肿瘤患者。不管多么忙,他都三天两头到工地走走看看,并不止一次地对项目负责人说:“我看还可与仪器供货商谈谈,争取价格再降一降。”

      “院士啊,这个价位已是同类型最低的了!”

      “再谈谈,国家给的钱,给患者治病的钱,咱们一定要花好!”

      于金明在个人钱财上一向大方。他曾与夫人于安伦将省和国家给予的工资奖金,捐出近七百万元来,设立了“科技创新奖”“爱生创新奖”等。可对国家投入的建设资金,他却看得特别重,尽量精打细算,花小钱办大事。

      功夫不负有心人,济南国际医学科学中心的质子中心横空出世!

      就在新闻发布会结束之后,几位病人家属看到于金明院士拿着会议资料走出会议室,连忙挤上前,一个个举着病历说:“于院士,请给我们看看片子吧!”

      “还有我。老伴陪我来的,就想请您看一看……”

      随行人员连忙劝阻说,可以先去挂号,到院士门诊时专门看病。可于金明摆摆手,和颜悦色地说:“好好,大家来一趟不容易,都看都看,请到我办公室来吧!”

      说着,他一边接过病历翻阅着,一边一阵风似的走向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