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报!山一大附属肿瘤医院荣获五项山东省科学技术奖
2025-07-03 08:51:28
6月27日下午,全省科技大会在济南召开,省委书记林武出席并讲话,省委副书记、省长周乃翔主持,省政协主席葛慧君,省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王宇燕出席。会上宣读了《中共山东省委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2024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再创佳绩,以第一完成单位共获得山东省科学技术青年奖1项、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
山东省科学技术青年奖
陈大卫
放射肿瘤学博士,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科研外事部、教学管理部主任,《中华肿瘤防治杂志》编辑部主任、放射免疫实验室负责人,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发展规划部副部长、中国抗癌协会青年理事会副理事长。入选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山东省杰出青年基金、山东省优秀青年基金等项目支持。以第一及通讯作者在国际知名期刊发表10分以上论文20篇,ESI高被引论文4篇,累计影响因子700余分。曾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中国肿瘤青年科学家奖、中国免疫学会青年学者奖、中国肺癌领域高学术影响力学者、美国放射肿瘤学会ASTRO年度唯一的国际优秀论文奖,作为骨干成员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陈大卫以放疗联合免疫为主要研究方向,在临床、转化和基础研究三个维度深入探索,明确了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在介导放疗远隔效应中的关键机制;发现低剂量放疗显著增敏免疫放疗;证实了肺癌放疗远隔效应的客观存在,提出“免疫调节型放疗”治疗理念;研发了肿瘤免疫治疗抵抗的多瘤种小鼠模型;探明了“城墙基因”是介导远隔效应的关键机制。
山东省自然科学二等奖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演进机制及治疗靶点研究
完成人:杨明、张娜莎、周长春、刘艳丽、田宝青、李彦康
完成单位: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项目简介:本项目针对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开展研究,在消化系统肿瘤疾病演进及其潜在转化应用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和创新性成果。研究发现了多个新的胃癌易感基因座位,揭示了基因座位中相关胃癌易感基因的功能及表达调控机制;揭示了包括lncRNA MALAT1、miR-10b、SNORD12B在内的多种重要ncRNA在食管癌疾病演进中的重要功能;研发了具有还原响应性的乳糖阳离子基因载体用于递送CRISPR/Cas9基因编辑系统,可利用其敲除肝癌中重要癌基因,显著增加肝癌细胞对索拉非尼的药物敏感性。该项目对认识消化系统肿瘤演进机制和发现精确诊治相关分子靶标等具有重大意义,相关靶向递送联合治疗研究结果为研发新的肿瘤临床治疗模式奠定了理论基础。
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肿瘤精准诊疗的分子功能智能可视化体系与临床应用
完成人:孙晓蓉、高峰、林建国、仇清涛、胡海宇、李娜、许胜男、刘治国、邢力刚、杨丽颖
完成单位: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山东大学、江苏省原子医学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
项目简介:项目组自2015年开始,紧紧围绕肿瘤演进过程中关键分子的信息提取、特征确定、功能可视化及其诊疗价值等核心问题,鉴定并揭示了一系列决定恶性肿瘤发生发展、侵袭转移、治疗应答和患者预后的关键分子;搭建了瘤内分子探针自组装纳米平台和全自动合成模块并实现临床规模制备,成功研制了系列特异性智能响应多模态(核医学、荧光等)可视化分子探针,实现380万元的专利转化;克服了单一模型不可泛化的难题,实现多种恶性肿瘤的精准检测/分级/分期、靶区自动勾画、疗效预测、毒性预判等多种临床应用,切实提升肿瘤诊疗的临床获益和风险规避。
基于表观遗传学新技术的恶性肿瘤精准诊断平台的建立及推广应用
完成人:赵苗青、汝昆、焦瑾、李晓明、齐雯雯、李宝生、安文涛、邬强、马玉婷、蔺亚妮
完成单位: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山东大学、海南医学院、天津见康华美医学诊断技术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该项目组围绕“恶性肿瘤个体化精准诊断体系研究”,针对恶性肿瘤的发生及演变机制不明、关键靶点预测不准、缺乏有效精准的检测体系等瓶颈问题,开发了双功能circRNA识别发夹探针检测技术、外泌体液体活检技术等多种新技术,为恶性肿瘤生物标志物的筛选提供技术平台。利用高通量测序、质谱等各种先进的诊断技术,进一步结合分子遗传学人工智能算法,建立了恶性肿瘤的表观遗传学智能化病理诊断平台,开展“标准化检测+诊断分析”的创新模式。同时分析了肿瘤中的新发遗传易感突变,设计了检测部分遗传易感基因的试剂盒,为对乳腺癌、肺癌、头颈鳞状细胞癌等多种恶性肿瘤的精准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及可行策略,并实现了较好的临床转化与应用。
基于人工智能多模态影像引导自适应放射治疗技术
完成单位: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福建自贸试验区厦门片区Manteia数据科技有限公司、山东师范大学
项目简介:该项目融合了生物医学工程、磁共振成像及肿瘤学等学科,结合人工智能技术,搭建基于肿瘤靶区及正常组织放疗反应动态自适应的全新放疗策略,建立了基于人工智能多模态影像引导自适应放射治疗技术体系,从多模态影像配准及在线影像自动分割解决放疗过程中形变问题,建立影像组学引导放疗方案解决肿瘤生物靶区的评估难题,综合利用个体化精准剂量测量及预测模型准确预测放疗疗效,进而有效提高放疗获益,降低毒副反应。
近年来,我院始终坚持“一体两翼”的发展战略,将科技创新作为医院发展的强力一翼,搭建国际一流科研创新平台,建立高水平临床研究中心,总立项数位列全国肿瘤医院第二位;加大科技创新扶持力度,设立16位学科主任,投入近3000万元开展学科集群创新工程,集中优势资源开展技术攻关,科技创新硕果频出。
近十几年来,我院共荣获4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科技最高奖和8项省部一等奖,1项何梁何利奖;两次荣获美国肿瘤临床大会年度唯一“国际优秀论文奖”,入选口头报告数量连续多年高居全国第一、国际前列;去年荣获三个千万级国家科研项目;以第一名获得全国原创性临床研究“金研奖”;两项临床研究荣登美国临床肿瘤大会和世界肺癌大会主会场报告,在国际舞台上发出了山肿最强音。
下一步,我院将继续加大科研创新扶持力度,大力开展以临床为导向的技术创新,以科研驱动实践,以创新引领发展,争取创造更多更强的“山肿成果”,为“健康山东”“健康中国”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