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业融合促发展】门诊医技第十一党支部:探索党建与学科发展“一体二维三结合”的新模式
2025-07-24 11:28:13
编者按:为进一步加强党建品牌建设,提升党建与业务融合的深度和广度,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特开设“党业融合促发展”专栏,全方位展示各党支部探索党建和业务工作深度融合的创新实践及发展成效。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门诊医技第十一党支部是集药事管理、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为一体的综合性部门,负责全院药品供应、药品调剂、制剂生产、静脉用药集中调配、临床用药服务、信息咨询等工作,还承担硕士研究生、本科生等教研工作,同时密切结合临床开展临床药学、血药浓度监测、新药研发等领域的研究工作。目前,支部现有职工99人,其中主任药师3人,副主任药师14人,博士研究生14人,硕士研究生28人。支部共有党员32人,占科室人员的32%,博士学历中党员占比78%,高级职称人员中党员占比37%。
近年来,支部坚持党建与业务工作同谋划、同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以“临床中药学”学科建设为契机,通过党建与学科建设“榫卯式”深度融合机制,打造“一体二维三结合”的创新体系,即以推进党的建设与学科建设一体化为主线,深入融合党建工作和学科发展的长效机制,紧密结合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和药学服务,把党的建设贯穿于学科发展的全过程。
一、创新“三会一课+”模式,筑牢思想政治根基
支部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创新“三会一课+”模式,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结合,打造“沉浸式”学习体验。近两年来,在传统的“三会一课”基础上,延伸增设每月科室业务培训、每周班组业务培训及科研汇报会、每周课题组汇报会,形成了“支部组织学,党员带头学,职工主动学”,构建了支部、党员以及广大群众三位一体的党群结合模式,筑牢思想政治根基和业务技能。
二、推进“双融双促”机制,赋能学科高质量发展
支部创新“党建+学科”融合机制,推动党建工作与学科建设同频共振。以山东省中医药重点学科(临床中药学)为依托,由党员骨干领衔学科建设,在科研攻关中设立“党员示范岗”,多角度、多形式搭建支部-院校资源,“党建与科研”、“科研与实践”密切结合努力推动多项科研成果落地。
三、实施“先锋工程”计划,锻造复合型人才梯队
实施“双培养”计划,引进高学历人才,把业务骨干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学科带头人。通过凝练药学学科发展方向,由党员骨干牵头组建不同专业方向梯队,开展“传帮带”计划,着力实现博士人人国自然,硕士力争国自然的学赶超局面。
四、创新“药学服务”模式,践行健康为民使命
支部创新“党建+药学服务”模式,组建党员志愿服务队,走访“慈辉颐养中心”、开展“药品安全宣传”、“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参加“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等公益活动,延伸药学门诊及会诊药学服务模式,打造高质量药学服务。
经过三年建设,支部通过持续深化“一体二维三结合”党建与学科建设融合发展模式的创新实践,在学科建设、科研创新、人才培养以及药学服务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2022年以来,支部立项纵向课题24项,国家课题4项,省级及以上课题14项,外拨经费384万,经费、课题立项数党员占比超过80%。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39篇,累积影响因子260.7,党员贡献占比80%左右。人才培养方面,5人获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硕士生导师,1人获评山东省“青创团队计划”山东省泰山青年学者,2人入选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青年人才培育工程“启航计划”,1人赴加拿大学习交流,以上均为党员。党员志愿服务队年均会诊3000例次,承担了我院90%以上抗菌药物会诊工作,开展患者用药教育100余次,进行危重患者药学监护50多次,每年组织开展用药安全宣传等义诊活动2次,接待问诊群众300余人次,发放健康手册500余份。基于以上成效,2025年5月重点学科“临床中药学”顺利通过中期评估。
门诊医技第十一党支部在党建引领学科发展的道路上,始终如一的贯彻“合而为生”的发展理念,以学科为阵地,以创新为动力,实现了党建工作与学科发展发展同频共振、互促共进,逐步探索形成了 “一体二维三结合”的融合发展新模式。未来,支部将继续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为培养药学创新人才、医院高质量发展贡献红色力量。为医院的高质量发展贡献药学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