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颈部放疗:情绪及口腔健康很重要
2021-10-21 09:32:00
本报实习生 马计园
本报通讯员 任秀 于海宁
本报记者 王凯
头颈部包括眼、耳、鼻、舌、口,咽、喉等人体非常重要的器官,紧邻颅脑,涉及发声、吞咽、呼吸等重要功能、“精密部件”,结构复杂,器官多、分布集中,一旦发生肿瘤,治疗难度更大。近日,山东省肿瘤医院头颈放疗一病区主任胡漫主任医师,就头颈部肿瘤的放射治疗问题,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
放疗时,既要有效杀伤肿瘤细胞,又要保护、避开正常的组织、器官,减少射线经过造成的损伤。因此,这就要求放疗科医生不仅具有精湛的技术,还需要对患者进行全程管理,考虑得更周全、缜密,很多细节也会影响治疗效果,体现技术能力水平。
三到四成患者会焦虑和抑郁
调病先调心,良好的心态可以增强机体免疫力从而提高疗效。很多癌症患者刚确诊时,内心往往会产生否认、逃避、抵触消极心理,应引起高度重视。一方面需要患者及时自我调整,勇于接受现实;另一方面,还需要重新调整个人的工作、生活、社会定位,积极接受“病人”这一角色,根据病情调整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人生目标、主要任务:治愈肿瘤,延缓肿瘤进展、延长生存期,或者减轻肿瘤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以逐步适应漫长的治疗过程。
在此过程中,30%-40%的癌症患者会经历焦虑和抑郁,家属需要扮演好病人心理辅导者的角色,最大限度地分担病人痛苦,给病人更多温暖和安全感,积极架设患者和医护人员沟通的桥梁,及时向医生反映病人的需要,积极参与病人治疗方案的讨论,还要传达医嘱,督促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的治疗理念、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决心,必要时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接受放疗的头颈部肿瘤患者,需高度重视口腔健康。在放疗前,患者应进行口腔健康和牙齿的评估,尤其要提前处理好有问题的牙齿,祛除感染源。在放疗后2-3年尽量不要拔牙,以免引起骨髓炎。如果确实需要拔牙,需要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在放疗过程中,需要时刻注意口腔健康,保持口腔清洁,进食后及时漱口、刷牙,使用质软、毛细的牙刷,含氟的牙膏,按照巴氏刷牙法进行牙齿清洁,做好专业口腔护理,减少感染,有助于减轻急性黏膜炎。
营养本身就是一种辅助治疗
规范的诊疗、积极的心态、充足的营养,是癌症治疗的三大支柱,对头颈部肿瘤患者尤其如此。
营养补给是“癌症攻防战”中的重要一环。胡漫呼吁,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病人好的营养状况,对其更好地接受放疗或者放疗联合化疗,甚至康复具有重要作用。在癌症治疗过程中,放化疗势必会干扰机体细胞代谢和DNA合成以及细胞复制,对病人的营养状态产生巨大影响。
营养本身就是一种辅助治疗。癌症治疗过程不必刻意盲目追求“补”,推荐鸡鱼肉蛋奶,新鲜的水果和蔬菜,以及五谷杂粮等,只需做到结构合理、餐次合适、烹调适度、营养均衡即可。同时,也要密切关注体重变化,及时针对性改善食谱、调整营养。
在放疗过程中,病人口腔、咽喉部会出现疼痛、溃疡等不良反应,需要特殊的手段补充营养:对于进食尚可者,鼓励尽可能经口进食,若患者有困难,则需要对饭菜进行特殊加工处理,以恢复、锻炼、保证正常吞咽功能;对于肿瘤源性或医源性进食障碍者,则需要进行支管、输液等营养支持方式干预,以避免发生呛咳,防止吸入性肺炎的发生。
治愈后患者社会功能修复时间长
改善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日益成为肿瘤治疗追求的重要目标。胡漫介绍,生存质量是一个包含生物医学和社会心理等内容的集合概念,主要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人际关系和精神健康等,正逐渐被纳入评价肿瘤等疾病治疗效果的指标当中。
放疗后颈部肌肉的功能康复应尽早开始。胡漫提醒,有些放疗会造成肌肉萎缩或者纤维化更需要预防为主,一旦等到症状出来了再去处理,效果往往就很不理想,需要提前干预;有些症状甚至会延迟到放疗结束后几个月才出现,就更需要高度警惕,尽早接受专业肌肉功能锻炼。肌肉功能锻炼不是简单地摆动作,这需要医生提供专业的训练动作,进行有效锻炼。同时,患者也要主动参与,积极进行肌肉功能锻炼,并不时进行自查。
癌症病人,即便是治愈后,社会功能修复也将是个漫长的过程。刚刚经历的人生重大变故,给身体、精神、心理,以及人际关系、外部环境等带来的各种变化,对患者而言,都是现实的全新考验。在治疗结束后,他们需要逐渐回归社会,重塑自我,以新的姿态步入各种社会活动,努力回归正常生活和工作。
同时,患者各项治疗结束后,仍必须对健康保持关注。既要防止“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过度紧张,又要防范病愈后的盲目乐观。保持良好的心态,对身体状态保持长期适度警惕,谨遵医嘱,定期随访复查,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用实际行动,巩固好来之不易的胜利成果。